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我在古代搞基建在线阅读 - 第31节

第31节

第39章 普通老百姓吃的饭菜是什么样的?
  黑杂粮饼、窝窝头、外加没有多少油水的粥水,再多一点,就是那些配合饼馍一起吃的咸菜。
  能吃的饱的百姓生活条件就能算的上不错,大部分的百姓们的日子其实都是饥一顿饱一顿这样过来的。
  这也就导致底层的百姓们面黄肌瘦,身上没有多少肉,很少会出现胖子。
  一般人看身材就能看的出日子过得如何。
  就比如那些士大夫们,风不风流倜傥不知道,只看大腹便便的画像,就能知道那是一个肚子里面有油水的富贵人。
  胖子一般都是社会顶层人士才有的特权,民间可难寻。
  老太太身形干瘦,面容黝黑,看了看干净的锅底,再一看被存放良好的荤油,手中握着两枚不大不小的鸡蛋,蓦然一咬牙,心一横,“更珍贵的鸡蛋都能舍了,难道还在乎这点油不成。”
  说是这么说,锅里面油一放多,老太太心里还是直抽抽,可是不管是什么菜,不放油都炒不香,她都下定决心炒鸡蛋了,总不能就用几滴油炒菜吧。
  等鸡蛋打碎下锅,爆炒出香味以后,那味道香的老太太直用鼻子去嗅,炒菜的香味传到外面,不少街坊邻居都闻着味道看了过来。
  “是谁家在炒菜啊?味道真香!”眼看就要到饭点了,众人闻着炒菜的香味肚子纷纷叫了起来,嘴巴里直分泌口水。
  这香味虽然比不上陛下开的食楼味道,却也比他们水煮清蒸的饭菜喷香。
  炒菜好吃,现在整个咸阳城内谁还不知道,只是炒菜好吃归好吃,关键是它费油啊,谁能舍的下那么大的本。
  “这味,会不会是鸡蛋啊?”有人猜测道。
  他们之中有人以前吃到过鸡蛋,可是炒鸡蛋和水煮蛋的味道那区别可大了。
  “说不定还真是呢。”周围的街坊四邻们羡慕的说道。
  他们这一片的人都或多或少的养了鸡鸭,可是也没几个人立马就把鸡蛋鸭蛋拿出来吃,而是放起来,偶尔才会给家里面的孩子们解解馋。
  老太太的家人们刚一回来家,就闻到一股不一样的味道,家中老汉鼻头不由嗅了嗅,“这味,真是太香了。”
  只是,他们家能有什么好吃的啊?留下来的那只鸡还准备让它再长长肉呢,这味总不可能是鸡肉就是了。
  走进屋里,老太太已经摆好的碗筷,家里面回来温度刚好能入口。
  那盘炒鸡蛋被一个陶碗盖着,确保温度不会流失。
  众人纷纷落座,而后眼带期待的看着桌子中间的那盘菜,被陶碗扣着他们不知道那里面是什么,可是那股香味是好吃的无疑了。
  老汉坐下,道,“听说陛下让咱们把鸡蛋给留下来了?”消息已经快速的传到了地里,就连在地里干活的他们都知道了。
  “是啊,鸡蛋都给咱们留下了,给老街坊拿了几个,她说想给孩子尝尝鸡蛋的味道,我寻思着咱家就有鸡蛋,怎么着也得让一家人尝尝鸡蛋的味道吧,就打了两颗鸡蛋。”说着,老太太麻利的打开陶碗。
  炒鸡蛋的香味立马就包裹住了众人,让一向嘴中清淡的家里人都深深的吸了一口气。
  两颗鸡蛋搭配着葱花,再经油一炒,又能有多少分量。
  好在老太太把鸡蛋搅的细碎,一筷子下去,众人都能吃到。
  咸味正好的炒鸡蛋是下饭利器,老汉夹了两筷子炒鸡蛋嘴里留味后就埋头喝饭,眼眶不自觉的也跟着红了起来。
  “我的父亲,也就是你们的爷爷,一辈子都没吃过鸡蛋。”看到儿子吃的开心,老汉声音不由哽咽道。
  鸡蛋对老百姓是珍贵的,可是也不至于买不到,只是比起那一两嘴改善口感来说,把买鸡蛋的钱存下来更划算。
  百姓们手里的钱就是他们一点点克服口腹之欲,辛勤劳动,慢慢积攒出来的。
  不是吃不起鸡蛋,而是把用来买鸡蛋的钱用来买更多能活下去的粮食,细水长流。
  “爹,你也吃鸡蛋啊,把我爷爷没吃的那份鸡蛋给补回来。”儿子眨眼道,眼眶不自觉的泛酸。
  如果说他父亲小的时候是吃过鸡蛋的,可是自从他成为父亲以后,就再也没吃过鸡蛋了。
  老太太心里亦酸楚不已,连忙出声道,“看你们这一个个的,别忘了咱们家这只可是老母鸡,还会继续下蛋的,等到时候破壳的小鸡给陛下送过去,不能破壳的鸡蛋就是咱们的了。”
  说着,老太太往自己老伴的窝窝头里夹满了炒鸡蛋,说是看不惯他这穷酸样。
  那位借了鸡蛋回家的老太太则给家里面的孩子做了水煮蛋,把鸡蛋分开,每个小孩子都分到了一点,滑嫩的蛋白,软糯的蛋黄。
  孩子们懂事道,“奶奶也吃。”
  “吃了吃了,奶奶已经吃过了,这是给你们剩下的,赶快吃吧。”
  家里有鸡蛋的鸭蛋的,不少人都选择给家里面改善生活,至于百姓们家里的鸡鸭们,自然还是养着,都不舍得杀。
  而去了食楼的鸡鸭们则走向了另一个完全不同的命运。
  鸡头、鸡脖、鸡胸、鸡肉、鸡腿、鸡爪……鸭舌、鸭头、鸭脖、鸭肉、鸭腿……,它们的每个部位都被食楼给安排的明明白白。
  尤其是鸡腿,沾上特殊调料腌制入味后裹上面粉,放进油锅内炸的金黄酥脆,没有鸡肉鸭肉身上的那点腥味,可以说是备受好评。
  只是炸鸡腿的数量有限,食楼只能限量供应,越是这样,就越有人想要品尝它的味道。
  赵燕歌怀里抱着乖巧的媳妇,正在查看食楼的账目。
  “玉研阁和墨斋的营业额稳定,食楼的营业额却呈爆发式的增长?”公孙起眨眨眼睛,有些不明白。
  “那是因为不管是胭脂水粉还是笔墨纸砚,都需要人们用时间去消化,而食物则不同,人必须每天都进食才行,这就保证了食楼每日的营业额。”
  “再加上食楼内的食物不计成本,花样繁多,口味一流,这就能保证那些不差钱的客户们成为咱们食楼内的回头客。”
  赵燕歌从那些贵族们的手中赚钱,用以支付那些修路百姓们的报酬,这样一来货币就形成了一个流通环节。
  而那些最底层的百姓们手里有钱了,那最基本的盐粮销售也就有了保证,也能侧面带动其他产业的流动和发展。
  货币一旦畅通起来,那么繁华也就随之而来,那个过程也许还会有一段时间,赵燕歌有这个耐心等下去。
  “其实最赚钱的还是银行,一旦天下万民都认可了银行的存在,那么整个大秦所能调动的财富将会超乎人的想象。”赵燕歌道。
  公孙起,“这就是你所说的“二八定律”?”
  二八定律,二成的上层人士掌握天下八成财富,剩余的八成底层人平分剩下的两成财富。
  比起那些贵族士大夫们,百姓们的钱财一对比的确显得单薄。
  银行已经在民间渐渐打起名头,但是赵燕歌所推出来的纸币却还没有多少人选择去接受,人都是不喜欢改变的,比起新式没有呈现出价值的纸币来,人们还是更喜欢旧式的铜钱,只是比起以前腰缠铜钱上路,现在的人们已经习惯把钱存在银行里,而后从另一个地方的银行取出。
  不得不说银行的出现让那些依靠打家劫舍的强盗们濒临失业,现在的百姓们走在外面也更安全了。
  随着百姓们的接受,也逐渐有一些底层商人把家中的钱财存进了银行中,比起百姓们,他们家里显然更值得让贼光顾,可是自从银行出现后,底层商人们先是旁观一阵,自觉估摸清楚银行的体系以后,这才放心的把家里的钱都存进了银行里。
  不得不说钱在一个保险的地方放着,不用担心贼来家里光顾,商人们晚上睡觉都变得踏实了。
  这个现象看的让那些贵族们心里不是滋味,诚然,他们家里有众多仆人守卫,不用担心钱财丢失问题,可是把钱带来带去的,它不方便啊。
  银行的确很方便,可那是大秦的产业,先不说两者立场相对,贵族们隐隐觉得如果真把钱存进了银行里面,他们可能就要受制于人了。
  贵族们不知道“经济制裁”这个词,却隐约的知道银行对他们的钱财并不是一个好去处。
  赵燕歌真要想打开贵族们的缺口,还有一段路程需要走呢。
  恩,贵族们的确没把钱存进银行里,他们只是贡献给了食楼而已。
  咸阳城内的贵族比例不到百分之一,可是就这些人,却把食楼的营业额给推到了“咸阳之最”。
  如今食楼已经成了贵族们经常聚会吃饭的地方,哪怕它是秦四世的私产也没能阻挡住他们这群人对美食的热爱。
  是他们把食楼的账目流水给吃出来的,可是食楼内的食物又何尝不是大秦最巅峰的菜色。
  不管是炸、炒、煎等烹饪方式,明明都是一样的原材料,食楼就是能玩出花样来,更有咸阳宫内的太医坐镇,给客人们进行身体健康诊断,以防止吃出毛病来,你让他们如何不成为食楼内的常客。
  就在冰淇淋成为了贵族们在食楼中必点的夏日冰品,民间也开始有人顶着大太阳卖起了冰棍。
  民间的冰棍口感自然不如食楼的辅料多种多样,只在里面添加了糖水,白白长长的一根,吃上一口,又凉又甜。
  第40章
  冰棍的原材料很简单,有硝石在,剩下的无非就是水和糖。
  一大盆水里兑一勺糖,完全搅拌均匀过后,把糖水倒入模具中,等待冰棍成型即可。
  既然是民间的冰棍,价格自然不能卖贵了。
  去除掉糖的成本价,赵燕歌也就只赚一点点。
  要不是最近又发现两个硝石矿,赵燕歌还真不敢这么浪费硝石。
  民间冰棍的出现为这个盛夏又带来了一分清凉,一听说老冰棍味道和食楼内冰淇淋的味道差不多,不少百姓们都好奇的看了过来。
  冰棍一钱一根,按照现在的物价也就是一个包子钱,不少百姓们都选择出一钱尝尝钱,看看冰棍到底是啥味。
  刚一靠近,就能感到一丝凉意,吃进嘴里面,泛有丝丝甜蜜,这样一来哪怕是吃冰也能让人吃的开心。
  刚开始的时候,冰棍只出现在咸阳城,听说用硝石就能做出冰棍来,不少家里有硝石存货的人眼睛不由一亮,连忙去了别的郡县用硝石制作成冰棍卖了出去,就这样,底层老百姓们吃的老冰棍就这样蔓延了出去,从此让每个盛夏里都多出了一份解暑利器。
  和公孙起两人吃完一个冰镇西瓜,公孙起就抱着赵燕歌的胳膊道,“我要去龙卫看看那些兵器打造的怎么样了,陛下你要不要一起去?”
  如果说进玻璃大棚就像置身火炉,那龙卫的兵器锻造处就是火炉本身了。
  刚放进去不久的冰块很快就被高温给变成的水蒸气,让整个锻造坊内变得更加闷热。
  赵燕歌和公孙起两人身穿清凉的去龙卫的兵器锻造处,一群群赤着膀子的健壮大汉们正挥舞着锤子挥汗如雨,由于周身和本身的温度过高,壮汉们的肤色几乎化为赤红色,每个人的脸上和身上都滚落着大颗的汗珠。
  一把好的兵器需要经过千锤百炼,那自然都是被工匠们一锤一锤锻造出来的,而你千锤百炼的途中就会有不少承受不住的失败品,成品不易得,精品更难求。
  就像秦朝的十把名剑,那都是从春秋至至今才积攒下来的数量,足以可见锻造的艰难。
  “陛下,您来了。”锻造处的负责人连忙小跑过来道,这是一位工匠生涯过数十年的老匠人,他如今已年逾古稀,手中再拎不起大锤,现在正在龙卫内负责指导传授这些年轻的工匠们锻造上的技巧。
  “恩,我和皇后过来看看你们的锻造进度。”赵燕歌道,和公孙起夫妻两人一人随手拿了一把兵器进行观看。
  和后世的三尺青锋形象不同,由于受到技术上的限制,剑刚开始的时候只比后世的匕首形象长上那么一点,之后的长度都是一点一点的增加,至于刚开始为什么不把剑直接打造很长,那自然是因为韧性硬度不足,导致长剑易折,那个时候剑的硬度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
  现在,随着剑身的材质和硬度问题一一得到解决,剑身也自然而然的被加长,也和匕首的形象越来越相差甚远。
  龙卫内锻造的并不是大众所用的青铜剑,而是铁剑和钢剑,没错,在秦朝的时候就已经有人发现了钢,只是数量非常的稀少,并且发现钢的人也不清楚钢的原理,无法大面积的提取。
  至于让赵燕歌现在教导他们物理化学,别说赵燕歌自己就不会,那些工匠们也大都不识字,根本就理解不了那些知识。
  “没办法,看来这事只能交给那些文化人了。”赵燕歌抚摸着一把冰凉湛亮的铁剑剑面说道。
  放心,我已经把那些知识都塞进稷下学宫了。系统道。
  想必到时候稷下学宫的学子们见了这些陌生的知识一定会很开心的。
  锻造处不能久待,和公孙起两人在锻造处待了一会,赵燕歌就感觉到自己有些口干舌燥,他们这些不常进锻造处的外行人和一直都适应了高温的工匠们没法比。
  赵燕歌牵着公孙起的手从锻造处走出去,瞬间觉得外面的气温为之一降,让两人都凉快了不少。